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如何做到心如止水的境界

只需要我们做一件事就足够了如何做到心如止水,那就是:放下。想想看,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名利里过活,身疲心累,何曾放下片刻?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他的面前,运用神通两手拿起了两个花瓶,前来献给佛陀。佛陀大声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于是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再把右手拿的那个花瓶也放在地上。

然而,佛陀接着还是说:“放下!”黑指婆罗门只得回答说:“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你为什么还要我放下?”佛陀对他说:“我并没有让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都放下时,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之心。

放下了这些,你就会轻松许多,内心定会安静下来。诚如古贤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最终达到一种宠辱不惊去留皆忘的境地。

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心无杂念?

心应如静水、流水、止水、如水?因心是活的、活动的,动中求静,止水贴切、符合实际,即在动,又不要太复杂,人为能控、能制、能止。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心器官则思(实是腦在思,沿用习惯),思与念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分家,为此思念紧密结合、紧紧想扣。心器官在思、也在念,不思不念就失去了其功能。问题是杂念,即不要太多、太乱、太杂、太繁,以免装不下、杂乱无章,影响身体添乱、堵道、丧心。即裝些正能量的东西,放空、清除、排空负能量的东西。议。

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如何做到心如止水的境界

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如何做到心如止水的境界

怎样做到心如止水~~~!!!

水,于心灵深处总是流动着的。大江大河自不必说,就是山涧小溪,林中清泉,村边池塘,雨后水洼,我以为它们亦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之中。一阵微风吹过,且看那水面上之清清涟漪,水下畅游之小小生命,如何能做到“止”啊?于是枉猜,“心如止水”这个词儿,实在是一种矛盾极了的说法。我以为此“心”当作思想解,可思想能够如“止水”的吗?大概只要人生在世,着实难也。

记得《红楼梦》中有这么一个联: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想那黛玉姑娘凄凉的填那“葬花词”的时候,会是心如止水的吗?我想这个时候她葬的除了花儿大概还有自己的影子吧!不过忽然觉得用“哀莫大于心死”这个比喻似乎更贴切些,因为心并不宁静的,实乃暗流涌动,“止水”怕是不能够的。

既不能够,却又如何得“止水”呢?什么人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呢?红尘中怕是不好寻了,于是转而名山。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嘛,著名的弘一法师曾有诗曰: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

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

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遁入深山,万籁寂静的明月之夜,几声归巢的乌鸦,透骨的冷风,心初定时,寻得了一份暂时的恬然、平淡之美,这时心如“止水”了吗?忽然,远处传来了寺庙钟声,还有孤雁与之唱和,当此时此际,“幽人”独醒。只此时之“幽人”,我以为其心却不似“止水”的,否则因何而“倚栏”怅惘呢?原来“止水”竟如此的难!于是又想起这样的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虽说未见真性,但愿时时息灭妄念,保持自心的宁静,就像拂去镜子上的尘埃,使其保持明亮一样,虽然大师讲其未达“止水”之境,我以为至少也距“止水”不远了,可见学佛并不十分容易,况我辈乎?

想如今,面对生活、工作之沉重压力,又如何能使自己超然物外,“心如止水”呢?那桃花源之五柳先生,何等的洒脱恬淡,消遥自在,清高耿介,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即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亦终至贫病潦倒,不得作为,心何曾犹如“止水”呢?

心如止水,何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