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龙医生。我来从专业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对我的医学科普感兴趣,敬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如何判断阳屡!谢谢!一个人如果要尽早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肝硬化,最准确的方式是做肝穿,也就是肝脏组织穿刺。
方法是取一点肝组织的,制成薄薄的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的组织,看是否有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和再生结节。
如果肝组织学检查发现有肝脏结构变形、再生结节形成和不同于正常肝小叶的“假小叶”,可以确诊有肝硬化。
但是肝穿很多人在心理上接受不了,怕痛是一个因素,担心肝穿时有意外的损伤、出血和感染是另外的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帮助人们判断肝硬化呢?
有的。
判断肝硬化的目的在于防治肝硬化,做到没病防病,有病早治,那首先就得了解肝硬化到底是什么?
肝硬化其实是一个组织病理学的概念,作为一种疾病的名称太笼统了,就像我们平时说的“炎症”一样,如果不能知道这个人是什么炎症,是肺炎、肝炎,还是支气管炎,那不利于我们理解。
肝硬化的这个名词的前面,如果加上各种各样的病因,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疾病诊断。比如说,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等等。
自我评估肝硬化的表现很多病发生后,患者自己其实可以有所了解的,但是做自我评估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对号入座。
首先,得知道自己有没有导致肝硬化的一些原因,比如说有没有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血吸虫病。
其次,看有没有肝硬化的一些症状,不过很多肝硬化是可以完全没有症状的,有一些人甚至是在做腹腔手术的时候,意外的发现有肝脏硬化的。
肝硬化的一些常见症状,包括厌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肝区不适、腹泻、全身疲乏、乏力、疲劳、不明原因的发热。女性可以出现闭经,男性出现阳痿,男女出现不育、不孕。
最后,对身体做一个初步的检查:会不会有蜘蛛痣、肝掌、皮肤和眼睛的巩膜有没有变黄、饮酒者是不是有腮腺和泪腺的肿大、手指有没有杵状指、男性有没有乳房发育和睾丸萎缩、有没有腹部胀满和膨隆等腹水的表现、有没有下肢水肿(用手按压胫骨前方看有没有皮肤形成凹陷)。
普通实验室检查所见肝硬化的普通实验室检查,也不具有特异性,但如果综合起来考虑,还是有一些临床价值的。所以,并不是像某些朋友认为的那样,某一项检查不能确诊肝硬化就不要做。
所有的检查,都只是一个证据,把这些证据串联起来,就成了一个证据链,就像破案一样,来诊断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常有的检查所见,包括:贫血,有一些人有上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性贫血,饮酒者可由于叶酸缺乏而导致贫血;伴有脾功能亢进的时候,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也就是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下降。
其他肝硬化的血液检查异常,包括比较长期的血钠偏低、血钾偏低、血糖不稳(有时候高血糖有时低血糖)、白蛋白水平下降,等等。
影像学检查B超是最常见的检查之一。明显的肝硬化B超是可以看出来的,但是早期肝硬化B超的表现是不太典型的。这个时候,要结合CT和磁共振来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
肝硬化常见的B超表现有:肝脏缩小或者肿大,脾脏肿大,还能够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这些都是肝硬化的一些迹象。
什么时候要开始怀疑肝硬化?对于患者来说,如果罗列很多的肝硬化的一些计算公式,可能带来更多的困扰。所以作为医生来说,提示患者什么时候需要怀疑肝硬化,可能更有意义。
当患者出现以下的一些表现的时候,需要怀疑是否有肝硬化:
1.前面提到的一些症状、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所见。
2.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缩小、边缘锐利、表面有结节,质硬,伴有脾肿大和门静脉直径增大。
3.出现静脉曲张、出血、腹水和一些精神神经症状,往往提示已经是失代偿期肝硬化。
4.长期慢性肝病者,血小板计数小于160,ALT和AST的比值小于0.6,国际标准化比值大于1.4。
肝脏弹性成像检查无创的肝脏弹性检查,也就是网友经常提到的“肝弹”,是用来测算肝脏的硬度和弹性的。以前主要用一种叫FibroScan的检查,现在已经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办法,准确性也在不断的提高。
但是,肝弹检查的结果会受一些因素的干扰,比如肥胖程度、肝炎活动和良恶性肿瘤等等,在判断的时候要结合临床。
根据我国的多中心研究,针对肝弹和肝硬化的关系,认为如果是乙肝肝硬化的话:
明确的诊断值为21.3。排除的临界值为8.2。超过12.4,可以认为有进展期的肝纤维化,但可能还没有达到肝硬化的程度。超过9.1,被认为是有显著的肝纤维化。这个建议质,最适用于乙肝肝硬化的判断和推测,其他的疾病,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小结诊断肝硬化有很多办法,包括有创伤的和没有创伤的检查。肝穿活组织检查是最准确的。如果没有病理学的直接依据诊断肝硬化,要谨慎结合临床的症状、检查所见到的体征以及影像学、血液检查来综合判断。
肝弹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很多地方可能还没有开展,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诊断肝硬化的时候,要谨慎地排除或者考虑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我是一位热爱科普的临床医生,看病、咨询,答疑、解惑,科普医学知识,在匆忙的临床工作中,体会温暖文字的力量!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想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敬请关注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