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一名17岁男生因与母亲发生口角从上海卢浦大桥引桥处跳桥身亡秦皇岛17岁男孩救人。
此事在网上传开之后,震惊众人,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许多人发出了疑惑:到底怎么了?
网友们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后,也是思虑良久。在此,也想一探究竟。
在表达个人观点之前,先还原一下事件镜像。
从现场监控视频显示,车流中,一辆白色小轿车打着双闪停在路中,一名女子从轿车左侧进入主驾位置。数秒钟后,有人从轿车左侧走出,然后快跑至桥边纵身跃下。该女子紧随其后,试图将其拉住,但是女子的手只触及跳桥者的腿部,还是晚了一步。之后这名女子向坠桥者方向张望,然后跪在地上,双手多次拍打地面,痛哭不已。
事后,据了解到跳桥者是一个17岁男生,是某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女子是男孩的母亲。据男孩的母亲反映,儿子是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矛盾,自己在车内批评了他,当车开到了卢浦大桥的时候儿子突然跑出车门跳下了桥,自己没有抓住他,非常后悔。母亲自责道,要早知道儿子会这么做的话,她就不会批评儿子了。
从整个事件及其背后隐藏的相关事件来分析,这位母亲至少犯了5个错误。
1.她采取了正面批评。
谁也不喜欢被批评,越长大越老成越需要面子。短暂的批评还可以被动接受,但老盯着一个错误 没完没了的批评,不管这批评多么正确,都很难让人接受,保不准被批评者破罐破摔式的爆发。
其实有比正面批评更让人容易接受的办法——侧面分析。
2.她引用了一个不当的时间。
我们老人常说,吃饭的时间不要批评孩子。引申一下,在走路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在工作过程中……都是不合时宜批评人的。如果非要说个合适的时间,那就是大家都安静平和的时候。
3.她引用了一个不当的地点。
滚滚车流中停车,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是及其危险的。这个常识难道说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能说不懂吗?
4.她情绪过于激动。
视频中,我们看到她首先下的车,然后逼着孩子下车。可见,她情绪非常激动,脾气暴躁,至孩子安全不顾,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母亲应有理智。最终害人害己。
5.她的后悔也是错误的。
假如孩子没事,她“就不会批评儿子了。”这是非常严重的长辈失职思想。
许多宠溺孩子的家长就是因为认为他还是个小孩子,不批评孩子,对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和放纵,把一个善良可爱的孩子养成了骄横任性嚣张跋扈自私恶毒人见人憎的恶魔的。
孩子有错,一定要帮他纠正。人人都这样,社会才更和谐,社会才更文明。
至于她的儿子有什么错误呢?
我个人认为,所有孩子的成长都是父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的因果效应。从事件中,我们仍然看出一些端倪,不妨做个猜测:
1.视频中,只见到母亲,没有父亲。这说明孩子父母工作很忙,平时极少关注孩子。养成了孩子孤僻的性格。
2.视频中,母亲比儿子还激动,非常霸道。儿子的暴脾气是在母亲霸道的耳闻目染下形成的。
3.儿子当值青春期,或许仍然在叛逆中,带着任性时刻。随着矛盾的升级,发生极端事件是不可避免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最后本人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希望对大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帮助。
1.尊重你的子女。
很多父母现在仍然把自己的孩子当做私有财产,随意拿捏驱动命令责骂批评孩子。这是不对的。
一个孩子,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他就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随着孩子的长大,终有一天离开父母,融入社会,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是一个社会人。爱护他就尊重他,让孩子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完整的人生。
从另一个方面讲,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成为你的儿子或叫你爸爸妈妈,那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应该是报恩或责任,而不是敌人或冤孽。倘若你们珍惜缘分,就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共同走过人生的一段短暂的光阴。
2.不宠溺孩子。
“虎毒不食子”,没有几个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除了人格分裂变态的父母。但真正懂得爱孩子的人或许不多,因为这个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所以大多数属于粗放型或宠溺型,或两者之间。
我比较讨厌宠溺。一个纯真善良的孩子,在父母的宠溺之下,变得骄横任性嚣张跋扈自私恶毒,人见人憎,与社会格格不入。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天真活泼,善良合群。
3.遇事要冷静。
冲动是魔鬼。这是常人共识。但有些人就是霸道,自以为高人一等,先入为主,喜欢批评别人,总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这当然是错误的不好的。
我认为,遇事一定要冷静。冷静才能了解事情真相,知道真相才能更好的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辩解,然后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分析错误,最后和孩子一起改正错误。
以我个人经验,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要做的是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情的真相,其次分析各人的对错,第三分清各人承担的责任,第四尽量拟补损失。
在整个事件处理中,尽量不用批评的语气和用词,因为不管大人小孩都不希望被别人批评,而是需要帮助和问题的解决之道。作为孩子更希望和需要得到父母长辈的帮助。批评只能使矛盾升级和破罐破摔,毫无实际意义。
4.常和儿女沟通。
在和家长的交流中,经常发现有些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读几年级的,这也太粗放了。有些则是女儿喜欢和父亲交流,儿子常常找母亲说话。凡此种种现象,虽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一旦发现了问题,常常又悔不当初。
平时总是以“忙忙忙”为借口,只管满足于物质需求,却疏于和孩子交流,不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变化,甚至发生了偏激变态都不知道。这是非常可悲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近的榜样,孩子都成长需要你,请和孩子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