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百度指数显示双减政策教培老师,培训班的搜索指数半个月之内从1043骤减到517,成功实现“砍半”。“双减政策”落地,教培机构会降温吗?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双减政策”下,学生貌似可以挣脱补习班的束缚,然而这样的政策真的可以帮学生实现减负吗?真正“戒不掉”补习班的人究竟是学生,还是家长?
“双减政策”会让学生减负吗?其实真正“戒不掉”补习班的人,是家长
“双减政策”的初衷便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短时间来看,没有了培训机构的“施压”,学生确实可以实现时间自由分配.放学之后不必再奔向培训班,周末休息时间也不用起个大早去补习,因为补习班已经被“团灭”,但这样的情况可以维持多久?谁也不敢肯定,毕竟未雨绸缪的不只是教派机构。
没有教培机构的加持,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会甘愿“躺平”吗?很明显,可能性不大,毕竟未来的中考和高考,依然是分数的天下。
没有了培训机构,家长早已经开始“密谋”为自己的孩子寻找一对一家教,即使需要承担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在所不惜。如果未来培训机构进入“寒冬期”,没有外界支持,家长也要站出来,成为自己孩子的引路人,“拼爹”、“拼妈”、“拼家庭教育”的时代,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
可见,即使没有教培机构,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其中的源头便是家长的殷切期盼。可见,真正戒不掉培训班的人,是这些望眼欲穿的家长。
家长为何成为“戒不掉”补习班的群体?其实是离不开对教培机构的依赖
当教培机构进入“寒冬”,为何家长会如此恋恋不舍?按理说没有了补习班,自己的经济压力会更小,孩子学习负担减少,这不是两全其美的方法吗?
然而事实却是,几乎没有多少家长赞成取消补习班,相反,他们为此焦虑难安,因为自己就是“戒不掉”补习班的那群人。
宁可“一掷千金”都要让自己孩子上补习班的家长,究竟为哪般?其实家长是离不开对教培机构的依赖。毕竟原来只需要花钱就可以坐享“时间托管”和“提高成绩”的红利,如今却只能自己“动手”。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他们宁可花钱让孩子上补习班,都不愿意在家体验“鸡飞狗跳”的痛苦,而补习班就是最佳选择。
当补习班没了,家长就要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对于一线城市的白领来说,他们的时间更为宝贵,能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没有了可以依赖的教培机构,无疑加重自己的负担。
然而真正能担负起教育孩子重任的家长并不是随处可见,尤其一些偏远地区的家长,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把阶级跃升的重任放在孩子身上,不惜重金报补习班。当“双减政策”来袭,这类家长遭受的重创可想而知。怎样才能帮助家长真正“戒掉”补习班,减缓教育焦虑带来的冲击?
家长成为“戒不掉”补习班的带头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教育压力带来的副作用。取消补习班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唯分数论”,未来中考、高考依然是高分者的天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哪位家长敢拿孩子的未来做赌注?
他们内心的os是:“即使没有了补习班,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一定会悄悄补课,我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
可见,真正让家长“放不下”补习班的,不是别人,而是当下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如果未来高等教育也达到普及化程度,人人都有学可上,而不是为了一个大学名额挤破脑袋,相信家长们也不会如此焦虑难安。因此,教育制度改革才是真正得以根除问题的根本,淡化“唯分数论”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希望未来某一天,我们都可以成为能“戒掉”补习班的家长。
刚刚,新闻联播全篇播报双减,K12凉了!但谁来管我们的娃?
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并非说成绩好发展前途就好,反之就不行。因为兴趣爱好不一样,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特点便各呈异彩。一一有些孩子碍于父母的干涉,就算天天高价补课,在学习上也未必就是顶花梨儿。(四川话:最好的。)有些孩子,就算父母不很在意,学习成绩照样出类拔萃。看看今天的那些大国工匠们,有多少是研究生或博士后?你难道不认为他们是人才吗?人的一生,兴趣很重要。只要父母明理并有心指引,孩子就算进不了大学的门,也照样会成长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和民族有用的人。一一我们的社会分门别类,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的孩子也不可能尽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不可能都坐办室或都当科学家吧?一一今天教育中的种种乱象,制造了紧张的教育焦虑情绪,掏空了大多数家长的腰包,剥夺了儿童少年成长的快乐,让孩子的天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也同样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一所以,当中央看到了这个问题之后,作出了对教育的各种举措,是十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的,特别是受到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拥护。国家出台的有关教育政策的各项措施,也理应受到我们大家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