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主人公(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谁)

谢谢邀请纸上谈兵主人公。

纸上谈兵主人公(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谁)

当然是名将。军旅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中:“莫愁前路无知无,天下谁人不识君”。赵括成为“纸上谈兵”的经典人物,如果没有名气能够“千古扬名?”

纸上谈兵主人公(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谁)

名气不等于名将,基本正确。但是,要把赵括的失败归咎于他是“纸上谈兵”的名将而承担重大战役的失利,有失公允!

纸上谈兵主人公(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谁)

理由如下

1.临阵换将,兵之大忌。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1年),以倾国之六十万大军在左庶长王龁的带领下,向北翻过了太行山,越过安邑,向上党(现属山西)攻击前进。

赵孝成王这位年轻的君主,毫不示弱,立即派出能吏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当地政权,同时派老将廉颇挂帅,带领五十万军兵守卫必经赵国的险要之地一一长平。

应该说双方兵力相差不大,而且廉颇採取防守态势,经过将近一年的对峙作战,最终廉颇退守丹河防守,战争陷入三年之久的僵局。

赵孝成王沉不住气了,连连质问廉颇为什么不进攻?廉颇以“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一一不理!廉颇这一招令秦国无可奈何,情急之下,老调重弹,派人携金银买通赵孝成王左右,挑拨离间君臣关系,潜入赵国的间谍、细作到处制造不利于廉颇的谣言,根本目的是換掉廉颇,派赵括前往长平统战。

上当受骗的赵孝成王终于听信传言,下令让赵括前往长平取代廉颇。

主帅的更換,意味着战略方针的改变,这种改变,直接导致廉颇的“防守反击”战术改变,这个责任应该由赵孝成王负责任。

2.“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一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赵括罩在父亲赵奢“军事家”的光环下,也打过胜仗,知子莫若父,虽然赵父其时己殁,但他母亲接受丈夫嘱托:“其子不堪大用”,反复向赵孝成王申明赵括的能力有限,无法胜任重托。但是,赵孝成王一心想速战速决秦军,坚决撤了廉颇。

而赵括接掌帅印后,根本不是秦国宰相老奸巨滑的范睢对手,而且秦军秘密換上天神战将白起,王龁为副。一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战役重启战端。

赵括一改廉颇稳健隔河防守的态势,挥动人马向秦军发动全面进攻,以图夺回上党十七郡。

“敌进我退”,白起率领大军作仓惶逃窜状,向后大踏步后退,赵括见状心中大喜,令旗一挥:“三军全速推进”!

秦军大营在山谷内,赵括鼓励部下“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进入山谷后,秦军骑兵立即封锁了进口,赵括方知大势不妙,只有原地扺抗。

扺抗了一个半月后赵军弹尽粮绝,靠吃战马、死尸维持生命,绝望之中,赵括把所有部队分成四队,轮流冲击,但是,秦兵用弓箭对付,在万箭齐发中,赵括死于乱箭,为国尽忠。

结束语:赵国以极其惨烈的失败吞下临阵換将的恶果,赵孝成王应该负领导责任,而赵括不作战场双方形势的评估,一味迎合君王旨意,实则是这场悲剧的主角。所以,赵括谈不上是名将。

纸上谈兵讲的是那位古人

纸上谈兵是讲的战国末期的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被后人定义为:嘴强王者,他爹与他辩论都辩不过。后来的长平之战,赵国大输也全怪在了赵括头上,其实只是赵括的战略符合赵王的想法罢了,长平之战是必输的。这跟岳飞是谁害死一样,明面上是秦桧害死的,其实是皇帝想要岳飞死。

回头来说长平之战为什么赵国输了,长平之战是秦国在长平之战半年前就布的局,因为赵国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男人都打仗去了,家里没人种地)。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而且通过外交手段使赵国借不到粮食来渡过危险期,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而秦军方面偷偷换上了白起,并组织好了两支敢死队准备包抄赵军出击部队的后路(这两支部队中有一支人数较少的就是战国最强兵--秦锐士组成的)。决战开始,秦军且战切退,把赵军引入绝地,当赵军追击到了两条河流中间的平原时,秦军敢死队已把赵军后路封闭,秦军开始反攻。赵军主力被围三天后,主将赵括下令诸各自突围,而后被秦军射杀。留在赵营的部队也曾拼命救援,但被秦军敢死队狙击,根本打不开缺口。最后赵军全军覆没,因为秦军粮食也不多,所以被白起抗杀之(通假字,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