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老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很高sci论文翻译,但是英语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成果被国际同行知晓,SCI论文只收录英语书写的论文。
按照正常的做法,应该是直接用英文去写论文,这样的话更能准确的去表达学术思想和诠释研究成果。当然,我们也可以去用中文写好,然后进行准确的翻译,这不但需要英语基本功,还需要研究领域内的专业词汇以及对研究对象、过程,结论的深刻理解。
要想做好SCI论文翻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论文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善用英语过渡词;
专业术语的概念翻译要清楚,必要的时候,要通过论文检索查看国际同行对专业术语的定义;
翻译内容要完整,不能有开篇无结论;
研究内容翻译正确,不能出现翻译的和实际要表达的不是同一个意思,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当中,研究者要全程参与;
另外,就是在研究当中的数据引用翻译也要精准,不要怕麻烦,不能省略的千万不要省略,更不能用概数词去翻译正确的数字,最好是用英语国家习惯的表达方法;
最后,在整个翻译过程当中要注意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否则翻译出来的论文会很生涩,被SCI收录的概率就会降低。
总而言之,论文作者可以先用机器进行翻译,然后自己去纠正专业领域的概念和词汇,然后找科技领域的专业翻译者给你审译,在审译的过程当中你要全程参与,以便随时纠正相关的概念。
发表SCI论文为撒要英文,这会不会降低中文在科技领域的传播?
首先,SCI本身就是一个基于英文的论文数据库,不仅没有中文,也没有日文、韩文。不是说SCI不收录这些国家的期刊,而是要求论文或者摘要等信息必须翻译成英文。也就是说,即便有中国的期刊被SCI收录,SCI也只收录英文版。
一个科学家,想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了解,他必须找到一个舞台来展示,而这个舞台观众越多越好。SCI就是这样的舞台,一旦你的论文被SCI收录,就会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实际上,SCI也不是学术界唯一的舞台。国外的还有EI(工程论文索引)、A&HC(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I、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SSHP(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国内的则有北大中文核心、南大中文核心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员ISTIC,以及CSCD、CHSSCD等。
不过,实事求是地讲,SCI是做得最好的,也是认可度最高的舞台。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起步早,另一方面也是其在质量把控和营销方面做得更好,至少他们在中国的营销是相当成功的。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SCI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
然而,这个宝库和舞台的钥匙在美国人手里。话语权也在美国人手里,这就是SCI为什么只用英语的原因。而SCI这个舞台上,你不会说英语,就不让你上台,这样就倒逼所有科技工作者,必须用英语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而中文,从来都没有作为国际科技传播的工具,更别谈降低二字了。
这样的局面对中国科研工作者来说,当然是不利的,为了发表SCI论文,我们必须学英语,还要形成英语的思维方式,这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因此,目前国内也在推动“去SCI”运动,评院士都必须要发表中文顶级期刊论文。中国也在逐步建立以中文为载体的知识宝库,也许未来,会有很多研究领域使用中文来交流。
sci论文翻译和润色是同时进行吗?具体如何?
你好,高校青年教师前来答题。sci文章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发表sci论文,有的人会选择先用中文写作,然后翻译。有的人(英语很棒)会选择完成大纲之后,用英文写作。题主会问出这个问题,证明你可能是因为英文水平受限,才选择翻译和润色。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完成。
在论文完成之后,有些机构会提供翻译工作;如果你是工科、医科、理科等专业,可能不需要再进行润色。如果是人文社科专业,建议在对自己英文水平把握不大的情况下,增加润色的部分。
有的机构会有一个翻译和润色的打包价。有的机构会分开。这并没有什么必须选择的选项,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文章质量。文章质量高,润色只是辅助作用;文章质量堪忧,花大价钱翻译和润色,也只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