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并发症究竟有多可怕?据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波及到心糖尿病并发症怎么治疗、脑、肾、肺、神经、血管、眼睛、足等,可以说从“头”到“脚”,无一幸免。
我们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些严重并发症,从上到下,比如脑血管并发症,5年~8年间发生的概率约为39.45%,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
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5年~10年间发生的概率为57.82%。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死亡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
还有,糖尿病足病,数据显示终身发病率15%至20%,每年非外伤性截肢患者中有50%以上是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5年的生存率仅44%。
1 糖尿病为何会发生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包括酮症酸中毒、低血糖、高渗昏迷等。对急性并发症进行早诊断能避免死亡风险,但如果患者伴有多器官损害,会直接影响其生存预后
慢性并发症主要由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引发,前者包括心脑血管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以节段性病变为特点。
持续性的血糖升高会对血管产生危害,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和增殖,无论大血管还是微血管都逃不脱它的魔掌。
在大血管方面,更容易引发冠心病、冠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脑血栓或者下肢血管动脉闭塞、糖尿病足等;对于微血管来说,会使得糖尿病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的发病风险大大升高。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膀胱病变、胃肠功能障碍、脑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等。
2 多久会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是缓慢的,并不是血糖一高就会出现,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能得了糖尿病5年、10年以后,患者自身对疾病已经习惯了,各种血管的并发症才慢慢浮现。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
尤其是长期血糖增高或是血糖不稳定的患者,很可能提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因此,偶尔一次高血糖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为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需要把血糖长期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3 血糖控制在多少更合适?
老年病人的血糖控制要求可适当放宽,对没有并发症或并发症较轻者,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3毫摩尔/升、10.1毫摩尔/升就可以了;
并发症多且病情较重者,空腹后和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9毫摩尔/升、11.1毫摩尔/升是允许的。
同时,血糖波动较大的病人,还应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它反应了患者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不容忽视。
最后,只要我们尽可能的把血糖控制达标,同时重视血压、血脂紊乱等其他身体疾病的治疗,发现异常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那么是可以延缓或有效避免并发症出现的!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有哪些解决方法?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而又难缠的疾病。
患上糖尿病,不仅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极大的降低糖友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一旦得了糖尿病,如何办?若无头绪,不妨做好“三少一多”。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减轻体重,而今天提到的三少一多,可以让我们的血糖控制得更加平稳些。
一少:少重蔬菜轻水果为了控制饮食,很多糖尿病病人会通过多吃蔬菜来填饱肚子,以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但其实,光吃蔬菜并不减肥。
蔬菜虽然热量低,但会媳妇大量烹调的油脂,吃的越多,摄入的油脂也就越多,热量就可能超标。所以,一般而言,一天禁食500克左右的蔬菜即可。
另外,很多糖尿病人会觉得水果糖含量高,就不吃水果,或干脆用蔬菜代替水果。
其实,糖尿病人还是可以吃一些含糖量低是水果,比如说樱桃、苹果、柚子等水果的血糖生成指数都低于40,糖友们是可以选用的。
这里,不推荐大家用蔬菜代替水果。蔬菜和水果是两种食物,其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含量和组成都有很大的不同,想着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平衡控糖。比方说,水果中含有的果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刺激胃肠蠕动和消化分泌,而蔬菜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膳食纤维,有利于粪便排出,两者结合,稳定血糖,降低血脂,防治便秘。
二少:少逆伴侣的心意这里提到的伴侣就是口服降压药。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与自己相适应的降压药也不同。只有顺应这些降压药的“心意”,才能平稳控糖。
这里有个小窍门:和筷子搞好关系。
筷子上桌前先吃药
这类药物主要是磺脲类降糖药,促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常用的有:格列吡嗪(美吡达、迪沙片)、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美脲(亚莫利、迪北)等。
拿起筷子之前先吃药
也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此类药物降糖作用来得快,去得也快,须在饭前5~20分钟服用。不吃饭就不吃药,以免发生低血糖。有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那格列奈(唐力)。
拿起筷子立即吃药
α-糖苷酶抑制剂,在吃第一口饭时嚼碎付下,药物可在肠道形成一层播磨,是肠道吸收糖的速度减慢,降低餐后血糖。如阿卡波糖(拜唐苹、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倍欣)等。
放下筷子就吃药
主要是二甲双胍类,这类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饭后服用,可减轻不良反应。如二甲双胍、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不必听筷子指挥
主要是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文迪雅、太罗)、吡格列酮(瑞彤、艾汀)。此类药物不受吃饭的影响,一天只须服药一次,时间可自由安排,不过,服药时间最好每天有个固定。
三少:少入误区误区一:吃多了,加多药剂就行。
通过胰岛素分泌达到降糖目的的药物,随意加大药剂,可能会加重胰岛负担。而其它类型的药剂偏大是,不良反应也会增加。所以,这种做法是不推荐的。
误区二:频繁换药
一般来说,药物需达到一定剂量和时间才能发挥药效。所以,不建议过于频繁换药,合理做法是根据血糖情况逐步调整服药剂量,若血糖不降或控制不理想时,在改用其他药物或联合其他药物应用。
误区三:光吃药,不复查
服药后,病人应经常检查相关项目,以了解服药效果,再做药量即药物的调整。
一多:多留个心眼给餐后血糖若自测血糖,不光要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更要注意。
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异常升高前,餐后血糖早就升高多时了,当发现空腹血糖升高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如果餐后血糖升高不被重视,就会延误治疗。
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别忘点个赞哦~21
想要了解更多健康方面的资讯,欢迎关注[家庭医生杂志]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