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关头不能让谣言迷惑人

至于【标签:关键词】的介绍,【标签:作者】将在本文中进行说明。【标签:长尾词】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惠州seo!

三角洲变异毒株来势汹汹,不少地方抗疫形势再次紧张。关键时刻,舆论场上谣言四起,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开始“带节奏”,唱衰新冠肺炎疫苗的保护力。例如,有人断言,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和钟南山院士对“接种与否”有不同的态度。经媒体核实,是有人剪辑拼接了两位专家不同时期的采访视频,明显是恶意制造对立,混淆视听。

纵观人类历史,疫苗一直被认为是对抗传染病最有力的武器。尽管毒株发生了变异,但新冠肺炎疫苗仍有相当大的保护作用。对于人们关心的“接种疫苗后再感染”的情况,专家已经解释过,——没有疫苗会产生100%的保护率,突破感染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上30多亿剂的接种量相比,变异毒株逃避免疫的案例还很少。忽视疫苗大大减缓病毒传播速度,有效降低重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事实,对极端病例大做文章,不是蠢就是坏。

回过头来看,抗疫一年多来,各种谣言总是接踵而至,“病毒变异疫苗无效”只是又一个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的例子。为什么关于流行病的谣言屡禁不止?传播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谣言公式,就是谣言传播=问题的重要性信息的不确定性。疫情发展是关系到每个人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事件,其重要性和关注度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这个话题涉及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即使专家反复用俗语科普,信息鸿沟也很难完全消除。这为犯罪分子利用疫情提供了机会。尤其是现在媒体技术高度发达,一张截图一段视频几分钟就会传遍整个社交网络,每一个谣言的背后,都可能有一笔流量生意。

在对抗病毒的关头,各种社会资源非常宝贵,人心的稳定直接影响大局。“说谣-辟谣-说谣”的怪圈,撩动人心,浪费了大量的传播资源。为此,我们必须让科学权威的信息跑在前面,回应公众的关切,为谣言留出生存的空间。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造谣者的追查和惩处力度,形成“造谣传谣,依法纠谣”的合力。此外,有学者在上述谣言公式中引入了新元素——“公众批判能力”,其实很有启发性。多元化传播格局下,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节点,每个人都应该有更多的责任。面对各种“流言蜚语”,不要不假思索地转发,查源头问真相。当治理越来越精准,公共媒体的质量越来越高,谣言真的会失去生命力。

抗疫关头更不容谣言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