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暑节气有关的故事(大暑节气故事知了的故事)

原标题:大暑节气有关的故事(大暑节气故事知了的故事)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大暑期间,流传于民间的习俗很多,在文人的笔下,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下面就由小编为您介绍与大暑节气有关的故事 。

  萤火虫映出吏部尚书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东晋时代,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有一个叫人车胤的,字武子,自幼聪颖好学,勤奋不倦,博学多通。但因家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自此学识与日俱增。《三字经》说:“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及至年长,风姿美妙,聪明机灵,敏捷有智慧,在乡里之间很有声望。后来步入仕途,官至吏部尚书。他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因向皇帝举报骄矜放荡的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被元显逼令车胤自杀而死,他临死前大怒道:“吾岂惧死哉?吾求一死以露权奸耳!”死后朝廷非常痛惜。

  “

  小蟋蟀换来大富贵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斗蟋蟀是中国民间风俗。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汉族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斗蟋蟀不仅是民间习俗,而且在皇宫里也十分兴盛。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里,有一短篇寓言故事《促织》讲述了明宣德年间,皇宫里热衷斗蟋蟀,而各级官吏向民间摊派蟋蟀而演化出传奇故事。故事主人公成名的小儿不小心把用来进贡的蟋蟀弄跑了,害怕不已,竟跳井自杀,被救上来后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其实他已经变成一只小小的蟋蟀。成名无奈,只得拿着这只小蟋蟀上交官府。没想到这只小蟋蟀凶猛异常,胜过了所有的优等蟋蟀,甚至还咬破了公鸡的鸡冠。于是逐级上报,到了宫里后,这只小蟋蟀与全国贡献来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角斗,场场必胜。并且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还能按照节拍跳舞。于是皇帝非常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谚语里的天气预报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很多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与下雨有关的谚语,如“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意思是说,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滴雨似黄金。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是说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秋天雨水多。反之,则少。

  俗话说“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吐鲁番,有“火焰山”之称,清代诗人萧雄在他的《西疆杂述》中写到“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小暑,淹死老鼠”;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大暑大雨,百日见霜”等。“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古人云“物极必反”,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气温将渐渐的凉爽下来。

  还有一些大暑期间雨水多少与粮食丰欠的关系,有“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以上是金投热点网小编为您介绍的与大暑节气有关的故事 ,更多的热点知识请关注金投热点网。

  温馨提示: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APP。

  • 142 views
    A+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22日 13:14:13  所属分类:网络推广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