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鸡精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助鲜的核苷酸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鸡精吃多了会怎么样,故称鸡精,不过鸡精比味精更鲜罢了。从卫生角度讲,鸡精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但在烹调时,如果加入过多鸡精,则会破坏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响口味。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种钠盐,为有鲜味的物质,学名叫谷氨酸钠,亦称味素。而鸡精则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含有在40%的味精基础上,加入助鲜剂、盐、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
如果从单一鲜味观点来看,在同等重量的情况下,鸡精含有谷氨酸纳的纯度仅占40%,而味精的纯度则在80%以上,因此鸡精不可能比味精鲜。但是在鸡精里加入助鲜剂——肌苷酸,它的调味因素就复杂了,使用时须依菜肴的成分作出选择。
到底是选择鸡精还是味精?这就要看您烹饪的对象以及每个人的口味了。如果您的烹饪对象、食物特征和风味比较突出,例如鱼、肉等可以选择单一的味精;如果您的烹饪对象和风味不明显,比如馅类或汤类的食品,就应该考虑用复合调味品了。
很多人炒菜时习惯放味精,但据最近台湾一项调查发现,约有30%的人由于摄取味精过量而出现了嗜睡、焦躁等现象。 抑制性神经递质在作祟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后者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味精摄入过多时,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焦躁、心慌意乱;部分体质较敏感的人甚至会觉得骨头酸痛、肌肉无力。另外,过多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还会抑制人体的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妨碍骨骼发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 不宜食用味精的N种人群 味精吃多了,常常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过多摄入可导致高血压。60岁以上的人对钠的摄入尤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尤其应该少吃味精。 当食用味精过多,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还会导致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体对钙、镁、铜等必需矿物质的利用。尤其是谷氨酸可以与血液中的锌结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锌被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锌是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重要营养素。因此,婴幼儿和正在哺乳期的母亲应禁食或少食味精。另外,日本研究人员认为,长期过量食用味精可能导致视网膜变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多少味精才合适 那么,每顿饭摄取多少味精才合适呢?研究人员建议,每道菜不应超过0.5毫克。味精的副作用产生的严重程度,会因为个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大家在享受美味时,也应注意健康。
味精、鸡精容易致癌,是真的吗?
不少人排斥味精,是认为味精是经过化工合成的,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味精是利用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得到的,一般的原料就是玉米淀粉,通俗地说,味精就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由粮食制成的调味品,所以味精本质上也算是天然食品吧。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呈鲜物质。谷氨酸是人体所需的一种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但是不会增加食物的鲜味,只有被提炼出来以后,变成游离的氨基酸盐即谷氨酸钠,才能为食物增加鲜味。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 倍后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 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但谷氨酸钠盐用水稀释300倍后仍能感觉到鲜味,因而被人们称之为“味精”。
而另一款提鲜常用的调味品——鸡精并不是直接从鸡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化学调料制成。鸡精中的其他成分是核苷酸、食盐、白砂糖、鸡肉粉、糊精、香辛料、助鲜剂、香精等,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故称“鸡精”。
说到味精、鸡精致癌,未免太过绝对。味精、鸡精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这种物质在超过120℃的时候,容易转变成一种可以致癌的物质——焦谷氨酸钠。但在普通情况下,只要炒菜的温度不超过120℃,在烹饪的时候正确使用,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避免致癌:
1、 注意烹调方式,尽量增加以水为媒介的烹调方式,比如汆、蒸、煮、炖。
2、 降低烹调温度,就可以降低鸡精、味精中的谷氨酸钠转变为焦谷氨酸钠的比例,由此降低致癌风险。
3、 延缓放味精的时间,我们使用味精都是在菜出锅之前,而因为炒菜时油的使用,一般菜出锅前的温度都是很高的,建议炒青菜时,关火10秒钟以后放味精;做荤菜时候,关火2分钟以后放味精。
张帆 营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