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父母的爱你;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

孩子不懂父母的爱你;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孩子不懂父母的爱你,但是要搞明白事情的原委,可能就需要一本书,甚至是几本书的篇幅,因为里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如孩子的感恩教育问题,父母的学习和成长的问题,父母爱的能力问题。父母的真爱和假爱问题,社会的价值观导向问题……既然现在这么多人关注这个问题,我就简单的先回答一下。

孩子不懂父母的爱你;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

假爱说首先我们先思考一下,爱的本质是什么?爱的能力是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会发现,有一些父母,他对孩子的爱,不是真爱而是假爱。

孩子不懂父母的爱你;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

1.假爱之焦虑

孩子不懂父母的爱你;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

假爱是因为自己的焦虑、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而过度的把心理压力和焦虑转嫁给自己孩子的一种爱。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皇帝不急,太监急!\",在学业中,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压力很大,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过不去,但是父母着急在前头了,每天催促着孩子写作业、上补习班等等。这就是父母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够,而让孩子买单的行为!

当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时,父母肯定不会说:”爸爸妈妈受不了啦,你赶快帮爸爸妈妈调节一下心情吧,你如果不好好学习,拿出一个好成绩,爸爸妈妈晚上又睡不着觉了“每个人都有防御的本能,父母也不例外,父母肯定会这样说:”你要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连工作都找不到,凭你的水平,应该能拿到好成绩!“孩子应该拿到好成绩,这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孩子在学业上的压力往往是父母带给他的,而不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

因为父母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育儿焦虑,就把这种焦虑转移给孩子,并且还是以爱的名义,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假爱!

2.假爱之恐惧

很多父母实际上是没有安全感的。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父母不愿意孩子在更大的空间里面去玩耍,不愿意孩子在更宽广的领域里面去自由探索;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只要孩子离开自己3米之外,就深深的恐惧;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父母,会把孩子牢牢的控制在手里,不允许孩子有那么多的朋友,不允许孩子去远方,甚至会翻看孩子的日记本。

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害怕孩子会受伤,害怕孩子会吃亏,对孩子的行为充满恐惧感,充满受害心理的恐惧感。但这种恐惧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感觉到人格尊严被践踏,于是亲子之间就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但这个时候,有一些父母还高举着爱的大旗”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不会害你的!“

这其实是一种假爱,因为自己恐惧,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所以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控制,牢牢地把孩子像个婴孩一样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面。哎,可怜天下父母心!

3.假爱之内疚教育

假爱会引发内疚教育。妈妈在生活当中不如意,没有被老公疼爱,心里没有安全感,觉得未来没有希望,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生怕孩子不被自己掌控,于是他要孩子就范, 这个就范的方法是什么?内疚教育!

“儿子/姑娘,你爸当年娶我的时候,你知道家里有多穷,你奶奶那个时候简直不是人,经常欺负我,排挤我,我在你们这个家庭受了很多苦,可我仍然没离开,为什么呢?就是想看着你们两个长大呀,你说说,妈妈容易吗?”

孩子掉着眼泪,孩子就范了,孩子感动了,孩子内疚了,孩子觉得如果不好好学习,不听妈妈的话,自己就不是人。

妈妈成功了,妈妈感觉到自己吃了定心丸,因为无论那个没良心的男人怎么对我,我都算在这个家里面站稳脚跟,因为我的两个孩子已经成为了我的人。

内疚教育实现了,孩子终于成了一个看起来是懂得感恩,但实际上却失去了自我。这是假爱,这是内疚教育。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这样一种假爱。大家想一想,如果孩子一旦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一旦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了痛苦和挫折,他们会怨谁呢?他们要不怨自己,怨自己是自我攻击,自我否定,内疚教育的孩子一般是这样的;要不就是怨爸爸妈妈,要不是你们,我今天能这样吗?这叫逃避型的人格。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事情父母都替孩子包办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人生自己去掌控的感觉呀。

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都是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产生自责感。所以今天,孩子在自己的胸口上戳几刀,那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吗?所以大家看,无论他是向内的自我攻击 还是向外的攻击他人、防御的、逃避的这种人格,其实都可以称的上是恨。

有些孩子可能没有恨父母,但他去恨自己,有可能他也不恨自己也不恨父母,但他却恨了自己的命运。这些都是因为假爱而不是真爱而造成的各种的问题。

4.假爱之理想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自我,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一句话”每一个父母,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每个父母都有可能,那些不懂爱的父母更加可能了。

父母没有成为钢琴家,没有成为舞蹈家,没有成为诗人,但他们想让孩子来完成。父母没有成为彬彬有礼的人,就想让孩子见到谁就要讲礼貌。你要一个几岁的孩子讲什么礼貌, 还在怀里抱着吃奶的,就见到叔叔阿姨叫。

这就是假的爱。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父母还会给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以上就是四种假爱,要讨论清楚真爱的本质其实并不容易,在这里我们先说假爱,也会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发。

怨恨之源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有个同学上学穿的鼓鼓囊囊的羽绒服,里三层外三层的包着,大家一见到她就觉得很搞笑,说“你怎么穿这么多呀?很冷吗?”同学回答:“不冷啊,我妈妈觉得我冷”。

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我饿。我们在上班,刚到办公室看到一个人在呕吐, 一问原因,吃多了, 就说:“你这个人脑子有问题吗,吃这么多干嘛呀?”同事回答:“我妈妈好久没见到,做了好多的菜,他一直觉得是我饿,一定要让我多吃,我也不想妈妈不开心,所以我就吃多了,结果就吐了”。

妈妈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爱?是爱!有时候这种爱还会让我们很受用。我曾看到一个表情: 一只小狗窝在主人的旁边,主人用手摸了小狗的头,之后就把手放下了。那小狗就把主人的手拿起来再放到它头上,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只小狗已经对主人完全依恋,已经离不开主人了。这个主人见到谁都会骄傲的说:“你看我家的狗多听话!”

其实妈妈对孩子的爱又何尝不是这样,孩子已经完全离不开妈妈了,孩子已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这时孩子不恨父母恨谁! 但是有些恨并不是完全都值得理解和原谅的,有些恨其实是可以不存在的。

我有一个同学,小的时候经常和我们一块玩,同学里面有的家境很好,父母很有本事,家里的钱根本花不完。那个同学家里很穷,爸妈没本事,而我呢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更没本事。但是那个同学却总是唉声叹气,怨恨自己的父母无能。

这个时候,怨恨自己的父母,是父母的过错吗?不是,因为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机遇,也许有人会说父母没有把他引导成一个感恩的能力的孩子,那也是父母的错,因为养不教父之过嘛!理论上是这样,但即便你是个孩子,也应该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

但为什么一些父母没有做错,孩子还是会恨她们呢?这中间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其实社会的价值观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有一些心理学爱好者,她喜欢看一类书,看什么书呢?看那些书专门研究爸爸妈妈怎么伤害小孩的书。结果看完之后呢,就对号入座:哇,真对!我爸就是这样!我妈就是这样! 他终于找到证据了,就好像一群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她去查百度百科一样。

看了这本书,我终于找到症状,我今天之所以这么不开心,原来是这个原因,原来是因为我的父母。通过书本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为什么伤害伤人?家为什么伤害人?

这种书本的引领其实有一些是积极的部分,但有时候呢消极的因素更大。它会让很多在去寻找自己为什么不能幸福、不能快乐的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复仇,花在了寻找自己不被爱的答案,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如果我把自己的不如意都归结到父母身上,我要去找父母寻仇,那我就要到阴曹地府找我的老爸,我就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走得那么快!生了我却不养我,你还是人吗!”这样可行吗?绝对不行。所以我希望在社会上“声讨父母”的声讨团越来越少。

以前的你做不了主,而以后的人生,日子要怎么过,是你自己决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幸福的第一责任人。过去父母也许做的不对,但我们能做的更好!

现在有很多80后父母就做的很好。他们其实就是遇到了不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想着怎么发家致富,根本没有时间管她们,她们就成了留守儿童。虽然平时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但是他们是醒悟的一代,有一些80后的夫妻可能更愿意学习怎么育儿,更愿意给自己的孩子足够的人格心理空间,更愿意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我几年前写过一本书,叫《向《西游记》取育儿经》,学习观音菩萨怎么样带孙悟空成长为一个斗战胜佛。通过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科学视角去看待今天的父母,去引导父母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从一个不懂事的毛孩子变成一个人的过程。这本书里总共展示了九大启示,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本书的销量里边,购买者80后的父母居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深受其害,他们知道自救而不是哀怜、怨恨!

向观音学习大慈大悲我要说的第三个话题就是我们向观音菩萨学什么呢?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爱的能力.

那我们就要理解什么是”大慈大悲“大慈,就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带来自由、带来自在。 慈是给世间人带来欢乐的,大悲是化解痛苦的,观音菩萨就是化解人间的痛苦,作为父母,我们就是孩子心中的观音菩萨,我们要化解孩子的痛苦和烦恼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给孩子增加快乐,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有意义, 感觉到自己是自信的,自己是美好的,而不是每天让他觉得,爸妈一开口,他就想死,就觉得活着已没有了意义。

慈悲的能力就是心理学上讲爱的能力。但是我们发现现实当中,有很多妈妈没有能力化解孩子的痛苦,孩子说:“妈妈,今天我在学校遇到问题了。”妈妈就痛骂一顿:“,就知道你会遇到问题,你这孩子,就你这个样子能不遇到问题吗1\"你看孙悟空遇到问题了,人家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说:”你这猴头又惹祸了。“观音心里有点恨吗?有点指责吗?没有,心里面有的是疼爱, ”那个镇元大仙我都不敢惹他,都让他三分,你还把他的人生果树给砍到了。“, 但是说归说呀,观音还是去帮助孙悟空解决问题的。

现在很多妈妈不但没有能力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还给孩子否定,还在打压孩子。自己的小孩被性侵了, 很悲惨, 回来以后,妈妈没有搂着她,没有抱着他,反而指责她:”要不是你怎么怎么样,我们能这么丢人吗!”结果孩子喝药死了,父母痛不欲生。你说可悲不可悲!

所以我们只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一点点慈悲心肠,一点点爱的能力,我们的孩子就能够健康成长,他绝对不会恨我们的。

当然观音菩萨还有一个本领,就是智慧的能力,你发现孙悟空不管什么时候遇到问题,第一时间都不是去找观音菩萨,都是先找自己的狐朋狗友,方法用尽了,才会去找观音。这就相当于我们很多孩子不会一遇到问题就向父母求助一样,总想着自己解决、朋友解决。

当孙悟空推到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时,寻找各种方法无果,最后来到观音面前,扑通一跪,”菩萨救我!“ 多么虔诚。观音说啥他就听啥,骂他一顿,孙悟空就老老实实的认错:”菩萨,我知道做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为什么孙悟空能达到什么效果呢?因为观音已经知道孙悟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是专门忽悠孙悟空西天取经成佛的,他是神仙,会不知道孙悟空是什么德性吗?但观音没有主动出手帮孙悟空,而是等到孙悟空来找时才出手相助,这里面其实是有一种父母的智慧: 不求不应,有求必应。

我们今天的父母呢,不求也应,有求又不应。有些父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现在养孩子, 什么都帮他解决了,什么都给他考虑了,他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我想说的是”他不骂你,不恨你,就算是孝子了。“为什么要感恩, 孩子还没有体验应该体验的东西,父母就把体验的机会给剥夺了。

孩子在学校里面跟别人发生了一点矛盾,就想着自己解决了,但父母跑到学校找到老师找到校长,稀里糊涂地就给孩子处理了,别的同学知道了,就开始嘲讽道:”他妈很有本事,原来他是个富二代!“”他妈是个母夜叉,以后千万别惹他!“孩子的颜面已经被父母丢光了,而且父母还把孩子的体验也拿走了。当孩子自己处理时,孩子就能获得学习的智慧,但父母却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这个时候,父母已不再是孩子的父母,已经变成仇人了。

妈妈,你拿走我的玩具, 我不怪你,以后我长大了,可以有很多玩具;妈妈,你拿走我的经历,我也不怪你,我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去经历;妈妈,你拿走我的食物,我不怪你,因为以后我还可以吃到很多东西, 可是妈妈,你不能拿走我的体验。

对于一个生命来说,体验是最珍贵的,孩子知道妈妈爱我,但是请等我体验完了,儿子不能解决了,不能处理了,你再来帮我,好不好?那时候你才是最爱孩子的妈妈。

今天我没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 之前我已经关于这个部分写了几本书,如 《让你自由高飞的心理密码》,父母必读的《向《西游记》取育儿经》, 老师的《体验式心理教育》。

如果你是孩子,就要思考,从今天起,要怎么样为自己负责;如果你是父母,就要思考,怎么样才能成为大慈大悲的父母,有求必应的父母;如果你是人民教师,就要思考,要怎么样去引领社会的潮流。

我是一个心理学者, 我不能带领所有恨父母的孩子,去看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巨婴。我应该带领大家,去走向自己心灵的阳光高地,这是心理学者、社会学者、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