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翔丰华:四川翔丰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翔丰华:四川翔丰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翔丰华:四川翔丰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有一位年轻的朋友问我:“苏东坡凤翔当过太守吗四川翔丰华?”,答复如下——

  这句发问主要由三个名词组成(其中两个还是专用名词),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个官职名;咱们先从地名凤翔说起。

  如今的凤翔,是陕西省宝鸡市治下的一个县(按:刚刚撤县设区,仍在宝鸡市治下),论吃的喝的,那里有赫赫有名的西凤酒、味道醇厚的腊驴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那里有泥塑、有木版年画。加之气候宜人、少有灾害,真是个让人喜欢的好地方。不过现在,大概不会有人把凤翔县与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么一种概念联系在一起吧!然而,在春秋早期,凤翔还被叫作雍城的时候,这里却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特别是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徙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一直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镇),整整294年里,先秦的19位王公在这里图谋发展,大有作为,所以称凤翔是大秦帝国的夯实根基之地,我看并不为过。正是由于此,公元前238年,尽管咸阳作为秦国的都城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但22岁的秦始皇,还是特意要在故都雍城举行加冕大典,以表达秦人对这块使得秦国全面强盛的土地的崇高敬意和不尽感激。

  至于凤翔这个地名的出现,是唐代肃宗年间的事,新地名取“凤鸣于岐,翔于雍”的祥瑞之意,此名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认可、所喜爱,一直沿用至今。

  下来再说人名苏东坡。

  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罕见的杰出大文人,他的出生地是当时的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去成都,曾专程前往附近的眉山县(即东坡区前身)拜谒三苏祠,即苏洵、苏轼(苏东坡)、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苏东坡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65岁时辞世于常州。在不算太长的一生里,他的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准,而官声,也相当不错,但让人扼腕长叹的是,此人的仕途却异常坎坷。在我的印象中,其为官的40多年间,好像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途中,就连苏东坡自己,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也无可奈何地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中的黄州,是说宋神宗当政时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而惠州、儋州,则是指晚年时再遭不幸,特别是以62岁的高龄,被发配到儋州(今海南)这个当时中国最南端的蛮荒之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除过在首都汴京任职以外,苏东坡好像一直是在南方从政,但其实,密州(山东诸城)、登州(山东蓬莱)、定州(河北)、汝州(河南)这些他当过官的地方,都在中国北方,只是由于苏东坡主政杭州时修建苏公堤、被贬黄州时推出东坡肉、落难儋州时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故事流传太广泛、太久远,以致不少人产生了误解。这里还想强调的是,对我们西安人和陕西人而言,应该知道的是,苏东坡进士及第以后出任地方官的第一站是在北方,即当时的凤翔府,今日之凤翔县,所以,年轻朋友的“苏东坡在凤翔当过太守吗”之问,不能说是无缘无故。只是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时的凤翔府,管辖着包括凤翔县在内的好多个县,行政级别高于今天的凤翔县,其地位类似现在的宝鸡市。尽管2021年初凤翔县已经撤县设区,但我以为,如今的凤翔区依然无法与宋代的凤翔府比肩。

  但问题是,在宋代的官制中,根本就没有太守这么一个职务——这就说到了本文题目中的第三个名词,官职名。

  据我所知,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又直接更名郡守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袭不变。直到隋初,地方行政区划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为最高行政长官,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职名。

  不过,尽管已经不是正式官职名,但太守之谓依旧在民间被使用。比如,北宋元丰三年,刘瑾任福州知州,一上任,就准备在元宵节大摆花灯。为此,他下令:福州城每户居民不论贫富,一律装点花灯十盏,悬挂在屋檐下。可时值闽江两岸连续三年遭水灾,十种九不收,福州十邑,几乎家家日无鸡米,夜无鼠粮,十室九空,谁家能出得起这笔花灯钱?当时,诗人陈烈正寓居福州城,心中愤愤不平,遂在福州鼓楼的一个大灯笼上题诗:“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刘瑾闻讯,顿生悔意,亲自到陈烈的寓所登门谢过。隔一日,官府又告示道:取消摆花灯——这就是说,如果苏东坡当年在凤翔当的是最高行政长官,那么,对于文章开头那位年轻朋友的发问,应该给予“可以如是表述”的回答。

  但苏东坡当年出任地方官的第一个职务,不是凤翔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是凤翔府的签书判官,系“一把手”属下的职官;而领导他时间较长且两人之间还有不少故事流传下来的凤翔府“一把手”,名叫陈希亮,也是眉州人,在历史上官声尚可。所以,只能说苏东坡在凤翔当过官,但不是太守。

  还想多说几句的是,苏东坡在凤翔为官的所作所为,多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他来凤翔府上任,次年修建房舍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小憩之地。这一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苏东坡将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千古名篇《喜雨亭记》,文曰:“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亭以雨名,志喜也!”

□商子雍 2021年8月15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