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投资项目:多地公布重大投资项目已近30万亿元,加快新基建正当时

记者 辛圆

新投资项目:多地公布重大投资项目已近30万亿元,加快新基建正当时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所缓解新投资项目,地方工作重心开始逐步转向经济发展,大规模投资再次成为稳增长的利器。分析师指出,应尽快启动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基建”建设,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新投资项目:多地公布重大投资项目已近30万亿元,加快新基建正当时

近期,地方政府陆续推出数万亿元投资清单,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截止到3月2日,已有至少11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接近30万亿元新投资项目。

粤开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德礼对界面新闻表示新投资项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全年经济增速维持在合理区间具有重要意义。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了2019年四季度开始的经济弱复苏,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情况下,稳增长需要进一步加码。

“相比于消费和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短期见效更快。”张德礼说。

财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界面新闻表示,加大投资在当下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对稳增长,二是稳就业。

“从稳增长角度看,基建投资一般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对稳增长来说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从新冠疫情对就业的冲击看,要比SARS大,基建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吸纳就业,有利于就业的稳定。”他说。

就在2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地方稳增长的压力并不小。根据各省份公布的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大部分省份都提出要实现6%左右或以上的经济增长。但在疫情影响下,一季度中国经济遭受重创是大概率事件。

为此,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指出,要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为支持投资,会议还首次提出了两个“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

在中央的催促之下,各地重大项目建设纷纷按下“快进键”,传递强烈的稳增长信号。

比如,2月25日,福建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20年度省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确定今年重点项目1567个,总投资3.84万亿元,项目涵盖农田水利,交通、能源、环保、工业、服务业等六个大类。

2月23日,云南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郭金华在该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云南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包括渝昆铁路、滇中引水工程、区域性医疗中心、清水河大型水利工程等,总投资约5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

2月20日,河南省发布980个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8372亿元,涵盖了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六大领域。

不可否认,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但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宏观调控是否会重走基建的老路也引起市场的关注。在此次新冠疫情之前,中国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时,都采取了大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但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边际降低。

分析师认为,和之前依靠“铁公基”的传统投资模式相比,推动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基建”建设,应是未来投资稳增长的主要路径。

伍超明指出,新基建的“新”是关键。“新”不止是体现在投资领域,也要体现政府投资形式的创新。“以往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但随着旧基建投资效率的下降,新基建要更关注投资的效益”。

他进一步指出,新基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应将其与旧基建结合,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此外,新基建具有“促创新”和“补短板”的双重属性,政策更密集地向其倾斜,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地方政府发布的重大工程名单中可以发现,部分地方新基建类项目已占据较大比重。

例如,河南省发布的980个重大项目中,以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发展类项目高达674项,传统基建项目仅116项;河北省发布的536项总投资额近2万亿元的项目中,信息智能、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占据主轴,基建、钢铁和石化类项目仅53项;北京市发布的300项重大项目中,高精尖产业项目占到三分之一,其中先进制造业占到40项。

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杨业伟对界面新闻表示,在推动新基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新基建往往代表着产业发展的前沿,而判断产业发展的方向往往存在风险,但市场化的机制又会分散风险。所以政府应该更多投资基础产业,而更具应用化的发展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发现产业机会的能力。”

张德礼也强调,在推动新基建的时候,应注意投资是否和现阶段的生产、生活的需要相匹配。“如果一个新基建项目过于超前,即使是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建设完毕后可能也没有市场需求,这可能会增加相应投资主体的潜在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