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惟有西江月,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诚邀软文的写作至今惟有西江月,一缕英雄为您解答《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作品,原词如下: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明月别枝惊鹊网页设计入门,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马化腾qq号。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词牌名解释“西江月”是词牌名,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西江月”出自李白的《苏台览古》一诗,因为李白此诗中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句子。“西江月”后成为唐教坊曲名,再后来才用作词调。“西江月”是双调,共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上下片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还是按照一如既往的方法,解读词作之前,先对词的写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交代,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解读词作,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感情。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西江月》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时的作品,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开始,辛弃疾因为主张收复而遭到政敌的排挤、打压、甚至弹劾,所以他就回到了上饶过起了闲居的生活,这一赋闲就长达十五年左右。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期间虽然曾有复出,但都持续的时间很短,这期间辛弃疾的活动轨迹都以上饶为中心,所以他也有更多的时间和闲情逸致去领略黄沙岭的风光。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西江月》就是辛弃疾赋闲期间,夜行黄沙道时写下的一首词作。小序中写道“夜行黄沙道中”,黄沙道,就是通向黄沙岭的道路。据清乾隆九年(1744年)刊行的《上饶县志》记载: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由此可见黄沙岭一带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去处,而且周围都是可以灌溉的稻田,是一片飘着“稻花香”的沃野。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辛弃疾曾经不止一次的去过黄沙岭这个地方,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验,因而也留下了了不少描写黄沙岭风光的词作,现存有五首,分别是:两首《生查子·独游西岩》、一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还有一首就是本文要解读的《西江月》。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这些词作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黄沙岭的风光,也体现了辛弃疾写景词中别开生面、清新自然的词风特点。

辛弃疾的西江月抒发了了怎样的情感?

其中《西江月》这首词的题材内容平易真切,不过是描写在黄沙岭中词人的所见所闻,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雕琢修饰的痕迹,也没有用到典故,层次安排自然流畅。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蕴藏着词人潜心的构思和淳厚的感情,通过这首《西江月》,我们也可以领略到辛弃疾词中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西江月》解读开篇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人为我们呈现了夜行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是黄沙岭晚上的美丽景色:“明月”二字说明晚上是非常清朗的,月色皎洁,从“明月”二字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夜色正好适合词人闲庭信步地行走在黄沙岭道中。

“惊鹊”二字写出了晚上的安静,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正是因为夜晚太安静,而词人行走的声响惊动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鹊鸟,因为这一句是词人的所见所闻,他没有将自己写进词中,所以给人造成的感觉是这皎洁的月色惊动了栖息的鹊鸟,这又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夜晚的清幽和安静。

“清风”是迎面吹来的凉爽的夏季晚风,仲夏夜晚的清风送来丝丝凉爽,词人行走在黄沙道中,这样的情境也让人感到一丝的惬意和舒适。

鹊鸟和鸣蝉都是极其平常的,词人却把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有机地融进一幅画面之中。

因为词人走动的声响惊动了栖息的鹊鸟,它们飞离了树枝,正是因为鹊鸟的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树枝的摇晃,与此同时,停歇在枝干的蝉因为树枝的晃动,而鸣叫起来。

“惊鹊”和“鸣蝉”都是充满动感的画面,更是词人以动写静的手法,更进一步衬托出月光的皎洁和夜晚的美好来。

“鸣蝉”又点明了季节,是盛夏时节特有的物候现象。据《礼记》中的记载,夏至时节“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由此可见:词人此次夜行黄沙道中的时节正好是盛夏时节,这个仲夏夜的晚上,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这也为下文中的“想花香里说丰年”做好了铺垫。

下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的视角发生了转移,他所摄取的画面也由空中转向地面。

因为词作的开篇句是从夜空写起的,这两句却是词人对周围稻田的描绘,因为上文说到,黄沙岭一带有沃野的稻田。其实这两句更加表现了词人对黄沙岭一带风光的描绘,从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气中,词人展望了稻子成熟,丰收在即的收获景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中的“香”字,点明稻花盛开,也说明词人心中的喜悦之情。词人或许与随行的人已经讨论即将到来的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但是他将这种丰收的喜悦从青蛙的叫声中引逗出来,构思确实奇妙。

在词人的感觉里,他听到在稻田里鸣叫的一片蛙声,连青蛙似乎都在争说即将到来的收获。词作的妙处就是呈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他先写出稻田里青蛙的鸣叫,再以行文的方式补说这争说丰年的声音的来源。

上片短短的四句,完全是词人抒写仲夏夜黄沙岭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这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仲夏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人又一次将视角转向天空,夜晚的天空星星寥落稀疏、星星点点。夜雨来得又很突然,但是却是轻微的一阵细雨,这样的雨不会给夜行黄沙道带来不便,反而更增添了夜晚的凉爽。

星星点点的夜空,轻微的细雨,这又契合了上片描绘的黄沙岭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淳朴自然的风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这两句表明词人虽然曾多次来到过这里,对黄沙道已然很熟悉,可是因为刚才陶醉于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路转”和“忽见”两个词语,既衬托出了词人对茅店突然出现在视线里的喜悦之情,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那种怡然自得的陶醉之情。因为词人陶醉于飘香的稻花,以至于忘了道途远近。“路转”和“忽见”相得益彰,体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读来回味无穷。

小结这首《西江月》的题材内容不过是黄沙岭道中平常的景物;词作语言淳朴自然,没有任何雕饰修饰的痕迹;层次安排自然流畅,就是随行随写,随感而发。词人描写的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仲夏夜,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

这样的构思和描绘,可以说是辛弃疾平淡风格中最典型的了,在平淡中蕴含着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这一切都源于词人雄浑豪迈的气质和情真意挚的心灵的完美结合。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的一腔伤时忧国的爱国之情,在很多词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破阵子》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宣泄。但有时辛弃疾却又运用旁敲侧击或烘云托月的方法,特别是选取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比兴并用,赋予景物以情感色彩和见微知著的寄托,在雄浑的词风中又有轻松明快的特点。

辛弃疾是南宋一位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他的风格以沉雄激越著称。辛弃疾人生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他将多样的人生融进词作中,这也造就了辛弃疾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既有主调而又有其变调的风格。因此辛弃疾在慷慨纵横之外,还有其淡泊潇洒的一面。

从词人怡然自得的心态和灵活笔调的着手来看,《西江月》的格调也和他胸襟浩瀚与气势纵横的风格是相通的。这首《西江月》挥洒自如,平易而不失其精切,是辛弃疾写景词中别开生面、清新自然、轻松明快词风的代表作品。

回答完毕,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