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scholar: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学习一点也不轻松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很多留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googlescholar美国的大学节奏很快,课业压力大任志强的微博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如果你不努力googlescholar,第一年可能就会被淘汰,但只要你坚持过了第一年,以后就会慢慢适应这种生活广州网站推广公司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老师经常开了几十本或上百书的推荐书单,并需要写阅读心得或笔记googlescholar。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都需要常年海量的阅读才能做出一些成绩,否则很难毕业,学生用尽一切时间和资源去学习googlescholar。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虽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但很多名校的硕士和博士生活都比较艰辛googlescholar。

不要觉得出国留学是件容易的事,不勤奋的人就不要想着留学了。

我很多朋友说,在国外,每天独自学习12个小时是生活的常态,学习8小时之下是不道德的。

要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在竞争力极大的同学间,并不容易。

有人戏谑的说,留学后:

你的感情状态

因为嫁给了学校…

当你尝试着GPA保持4.0,工作,志愿者,还要保持三餐,睡8小时,保持健康,还得运动还得social,一天24小时不够用啊~

如何形容研究生院,吃喝拉撒全都在同一个地点搞定,就是这么炫酷!

第一次看教学大纲的时候:啥玩意,直接告诉我在哪上课,考不考勤不就行了!

周末计划是这样的…

虽然累成狗,不过在国外,线上资源非常丰富,成长的也很快。

网站广播对学习很有帮助,推荐BBC Arts and Drama,一档戏剧和文学朗读节目。

名著就是名著,让人内心丰富,听起来真的很幸福。

有很多狄更斯的小说,莎士比亚、契诃夫、萧伯纳、王尔德等文学大家资源。

网上听书之外,常用的还有Google找书、读书。

Google scholar,想必大家常用。Google还有一个伟大产品叫Google book,涵盖很强大,还可以预览、试读,省去了在图书馆翻来倒去的时间。

国内图书馆没有收藏的书,或者过了版权期的旧书,也可以通过Google book阅读和下载。

这种线上资源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大大拓展了你的知识边界。

学习累不说,吃饭也是一项挑战

当你初到美国,进入一家餐厅,服务员递上菜单的时候,脑海中警报响起,这就是“菜单恐慌”。

这时候如果你把菜单翻到最后。,发现最后有中文版本,这时候才会放松下来。

我有个学生到美国,经常闭眼点餐,看不懂菜单上的单次,羞于问服务员这道菜究竟包含什什么。

我们平时在中国学习的vegetable,fruit甚至apple,banana完全派不上用场。

当你好不容易弄懂了bagel(硬面包圈)、croissant(羊角包)、caraway(香菜)、spinach(菠菜)、broccoli(西兰花)和cauliflower(菜花)、asparagus(芦笋)、lettuce(生菜)之后,什么又是scallion(青葱)?什么又是leek(韭葱)?

也许你知道什么是cinnamon(肉桂)、hazelnut(榛果)、basil(罗勒)、rosemary(迷迭香)、raspberry(覆盆子)之后,你也知道什么是almond(杏仁),但是apricot(杏)又是什么?什么又是avocado(鳄梨)和guacamole(鳄梨酱)?这两个为什么差这么远?还有更古怪的,什么是frisee(菊苣),oregano(牛至)?

想要搞清楚这些食物是什么,口感怎么样,还真需要一些时间。

点沙拉也很痛苦,各种叶菜的叫法,都不知道是什么。然后就是点肉,也许你只知道肉分成beef,chichen,pork,或者更直接的meat。

不过meat不会出现在菜单上,菜单上只会有paillard(一块小牛肉)、pastrami(五香烟熏牛肉)、prosciutto(意大利熏火腿)、bresaola(牛肉干)这些只有在饶舌歌曲大全中才会有的词。还有无止尽的香料:dill(小茴香)、fennel(茴香)、parsely(西洋香菜叶)、champignon(食用香草)…

所以,最快的方法,就是问服务员今天的特色菜是什么,然后一连串OK就可以了。

另外饮食方面真的差异很大。

第一个是没有温水,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成年人都是喝凉水或冰水的。

如果你想要喝温水的话,可以要一杯开水,一杯冰水,自己兑着喝。

即便在医院也是喝凉水居多,要做好准备,特别是生病感冒的时候。

第二个,饺子馄饨是有奶酪芝士馅的,覆盆子果汁是要配着气泡水喝的,辣根是一些高级餐馆的高级酱料,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吃饭学习都这么难,找对象应该挺容易的吧?

有次跟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女孩聊天,聊到这个问题,挺她吐槽吐了半天:

记得来美国第一年暑假回国的时候,家里的亲戚都在问“你不会领个美国男朋友回来啊?” 听后心里真是想翻80个白眼。

其实来美国之前,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以为自己可以找到一个美国男友,架起一座增进中美感情的桥梁。后来才发现是自己too young,too simple。

在美国读了四年大学,只被美国男人搭讪过一次,当我听到excuse me的时候,心中着实一喜,心想终于有人跟我搭讪了!

后来才发现人家只是摩门教徒在传教,从此灭了找美国男友的那条心。

在美国呆的越久,越发现其实还是跟中国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大家share共同的语言,文化。

学过一点点的社会学,发现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肤色的人自然容易互相吸引,成为朋友。所以仔细观察,学校里黑哥哥们,小白还有ABC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团体。

父母们都说 “不要老混中国人的圈子”,但我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跟中国人更容易拉近关系,建立感情。

很多妹子也更倾向于找中国男友,毕竟随口就能聊起我爱我家的感情可比要学美式橄榄球规则的感情来的容易的多。

关于自我成长

孤独是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好山好水好寂寞很多异乡人体验过的情绪。平日里,忙于学业与打工,或者社交活动,日子倏地就过去了。但在很多个时刻,比如说自己生病熬夜写作业、连续吃一周的泡面、连夜搬家,远离父母与朋友,仍旧会感受到深刻的孤单与无力感。

但每一份成长都是标好价码的,在异乡面对那些艰难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独自走过的时光,会让你不断地蜕变成更好的样子。

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一边应付繁重的学业一边独立生活,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让自己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加理解这个多元的世界。

海外经历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各位且行且珍惜呀。